砥砺前行六十载 方得始终百年长
一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发展史一
前 言
60 年风雨历程,60 年沧桑巨变,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 公司)迎来了建厂 60 周年的纪念,对于每一个上微人和天安人来说是多么值得 庆祝的日子。
今天,上微厂的厂名虽然成为了过去,但几代上微人在发展生产,改革开放 中锤炼汇聚成的上微精神永存!上微人对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对中国 机电产品的出口创汇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的,这是上微人的骄傲。
在回顾这 60 年的发展史时,我们赞美上微的成就,更赞美上微的精神;我 们弘扬上微的业绩,更弘扬上微的精神。
一、两厂合并 转产轴承
60 年代初期,在当时国际上对我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国家为发展国防和 电子工业的历史背景下,1960 年 7 月由大威电机厂和恒通棉纺厂合并成立上海 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两厂合并时职工人数为 1187 人, 厂区就落户于原恒通棉纺厂的厂房(机厂路 68 号)内,占地面积 1.46 万平方 米,生产面积 9889 平方米。
大威电机厂创建于民国 30 年,生产三角牌电钻等产品,1958 年建立轴承车 间,专为电动工具配套,1960 年 3 月准备转产微型轴承;恒通棉纺厂前身是同昌纱厂,建于清光绪年间,1941 年改名恒通棉纺厂,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上了年 龄的纺织女工。
1966 年 7 月,为响应国家内地的建设,上微厂上百名干部和职工离开了上 海,奔赴贵州安顺。上微厂与哈尔滨轴承厂、北京轴承厂(称为“三驾马车”) 以及当地政府建起了“虹山轴承厂”,为大三线建设作出了一份力量。
二、自力更生 为国争气
建厂初期,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才”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干群团结、知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厂里组织了一些技术人员 前往哈尔滨轴承厂,学习前苏联包建后留下的生产微型轴承的技术、工艺和设 备,不能记录,不能测绘,更不能拍照,只能把看到的东西留在每个人的脑子 里。回来后凭着回忆,经过反复摸索、设计和仿制出了 M16/M52 台磨、擦皮鞋 式的抛光机等加工设备,还自行研制了中频发电机、每分钟六万转的电主轴、改 制了加工微型轴承的小砂轮 …… ,并开始组织轴承的试制和量产。
那时,想要进口 10 套用在医疗器械上的 23 型号微型轴承就得需用 1 吨花 生米来进行交换(易货贸易),上微人憋着这口气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造出 我们自己的设备(主要以台磨为主),生产出我们自己的上微牌(SW 牌)“争气 牌”微型轴承。
1961 年 10 月,就成为国家军工微型轴承主要配套厂,当年的产量就占全国 军工微型轴承总量的 80%以上。1962 年 9 月,组建了 23 线车间,生产出第一批 精密轴承 2D23M,经上海空军 13 厂试用,全部符合部颁标准,使用合格率达到、 超过了前苏联当时的轴承水平。1964 年 12 月,生产的 C6025J 轴承装机试验, 各项性能指标均获第一。1965 年 10 月,在全国轴承行业质量检查中,产品质量全部达到一类品,名列华东地区第一。
在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的运动中,1966 年 3 月,上海微型轴承厂被评 为全国 70 家大庆式先进企业之一(其中上海市仅 8 家),当时被称为“上海市 八面红旗”。
三、研制磨床 实现自动
随着国内对微型轴承需求的迅速增加,光靠手动台磨和摇摆磨床的生产远 远满足不了。在那“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厂里总工程师" target="_bank">工程师组成了“三结合小 组”,消化、吸收、仿制美国勃朗特的磨床,开始研制开发我们自己的“自动磨" target="_bank">自动磨 床”。
一股极左的思潮给总师和研制小组扣上了“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的罪 名,什么“自动磨" target="_bank">自动磨床无用论”、什么“扼杀了工人的小改小革”…… 的大字报铺 天盖地。可我们老一代工程师" target="_bank">工程师和工人师傅不畏艰难、顶着风浪和压力,并在那时 的制造技术落后、机械零部件和电气元件的品种单一和产品质量差的条件下, 坚持研制、开发。在保留关键的“洋机床”核心部分,独创了具有适应当时国情 液压技术来替代了电机驱动的结构 ……。
面对研制、调试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和遭受一次次批斗,这都动摇不了他 们的信心,就在那阴暗的地下室里,经过反复的实验、摸索终于造出了“SM6001- 6004、SM73 系列”的自动磨" target="_bank">自动磨床,不仅为当年上微厂的扩大轴承出口创汇提供了 高效、高质量的自动化装备。
也正因为当年上微厂将这一系列加工微型轴承的自动磨" target="_bank">自动磨床的全套图纸无偿 转让给无锡机床厂, 才有如今在全国轴承行业中遍地开花、 广泛使用的 3MZ20、 3MZ14、3MZ13 系列的微型轴承专用自动磨" target="_bank">自动磨床,上微人真的为中国的微型轴承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走进“内江” 发展军工
60 年代后期,因国内飞机故障造成机毁人亡严重事件后(原因就是出在小 小的微型轴承上),周总理就下令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上海工人阶级(上微厂)来 完成。1969 年年底,上海市将原停课的上海印刷学校(内江路)校区(3 万平方 米)划给上微厂发展扩大军工产品,开始筹建内江路军工车间和钢球车间。
该项目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郭博(郭沫若的儿子)承担主设计,我们 从厂区的规划到变配电所的高、低压柜制作,一直到车间每台机床的布线、开 启、运行都由我们上微人自己动手来完成。建厂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 群团结、知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发扬,一个军工生产车间和配套 的钢球车间就很快滴建成,就在这教室改建的车间里,生产出国防急需的微型 轴承。
就在 1970 年,原中国乒乓球厂(约 180 名员工)划归上海微型轴承厂,大 部分职工充实了这个车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同年,为支援小三线建设,上微厂又承担起黄山的支内任务,出技术、出设 备,并抽调了厂里几十名技术骨干建立了微型轴承车间,之后发展为“上海小型 轴承厂”,首批产品为 57 高炮雷达配套。
1972 年,上微厂的产量达 470.18 万套,工业总产值 2584.5 万元。
五、远销国外 出口创汇
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面对国内专用微型轴承的需求量逐年下降,而工 厂的生产能力又在逐年增长的情况,上微厂遵循了周总理关于“多出口机电产品”的指示,1973 年 12 月“SW”牌微型轴承首批通过上海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 向伊朗发运,仅出口 28800 套 36 个品种;1974 年春季广交会上,与法国客商华 洛斯成交了 279 万套的业务,占当年产量的 54%,弥补了当时上微军工任务不 足,制止了生产的滑坡。为我国的微型轴承出口开创了新的销售" target="_bank">销售局面。
但是,由于国内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出口不如内销,出口亏损严重,造 成 1973-1978 年六年间出口量徘徊不前(一直保持在 300 万套左右),创汇也仅 几十万美金。1979 年 6 月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 QC 小组,在提高产品 质量的同时,加强了技术改造,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主动让利,调动了外贸" target="_bank">外贸 公司的积极性,当年出口创汇 223 万美金,出口量 829 万套,占全年总产量的 64%。好了几年,生产年年都在增长,没想到 1983 年-1984 年,由于国际市场萧 条和我国实行外贸" target="_bank">外贸控亏政策,严重挫伤了工贸双方的积极性,导致了出口量的 大幅度下降,83 年比 82 年下降 50%,84 年又比 83 年下降 40%,出口创汇跌至 75.7 万美金,形成了上微厂出口创汇史的一个低谷。 1973~1984 年,共出口轴承 5356 万套,创汇 1567 万美元。
六、横向联合 扩大规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 面整顿的决定”,行业进行了调整和归口。1982 年 8 月,上微厂由仪表电讯工业 局仪器仪表公司划入机电一局轴承公司,进行了企业的“五项整顿”,制订了企 业的各项管理条例、制度和实施办法。
接着,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地区之间、部门 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开始打破互相封锁的局面,在生产、流通、科技领域,开 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1983 年,内江路和机厂路两个部分迁至漕宝路前,因这块农田的一小角有一家“梅陇木器厂”,影响了整个厂区的征收工 作。为此,双方本着扬长避短、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进行了几十次的交涉和谈 判。最后,上微厂与梅陇工业公司双方遵循协作配合、共同负责的精神,以协议 的形式签署了共同组建一个车削分厂(以后被名为一分厂),为上微厂提供轴承 的前道车削产品。1984 年底,开始全面搬迁至漕宝路厂区(漕宝路 115 号)。
之后,1984 年、1986 年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行经济联合的规定》和 《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实施办法和细则,本着提 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本行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发展横向联营。在 八十年代,先后与梅陇乡工业公司(一分厂)、七宝镇工业公司(二分厂)、佘山 镇工业公司(三分厂)、董家渡三鑫公司、沈巷乡(沪西轴承厂)、浙江慈溪二轻 局(慈溪东方轴承厂)、奉化镇工业公司(奉化钢球厂)等协作和合办了七家以 生产微型轴承、相关配件为主的联营企业和扶植企业;还帮助、援助了青岛钢球 厂的轴承项目、宁波微型轴承厂的咨询项目。
在联营的过程中,我们都遵循“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的原则实现了“双赢”。
七、探索改革 增强活力
就在出口面临低谷的历史关口,上微厂有幸地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85 年 7、8 月刚从领导一线退下、从事调查研究的国家财经领导小组顾问周建南老 部长,受国务院的委托主持领导机电产品出口工作来到上海、来到我们工厂。他 专门听取、了解、关注、指导我们的出口情况。同年 10 月,经过南下的深入调 研,在周部长的组织下,国务院批转了由原经委等八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扶持 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意见》(国发【85】128 号文件)。
上微厂在周部长和国务院机电出口办、上海机电出口办的直接指导下,开 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举措。首先与上海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出口代 理合同,成为上海最早推行出口代理制的 3 家企业之一,建立了“销售" target="_bank">销售—技术 —生产”一条龙出口体系;在此同时,与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开拓了对苏的易货 贸易。之后,针对在国际市场上出现 SW 商标纠纷,1986 年组建了全国微型轴承 出口协调小组,按《商标法》规定与多家出口 SW 商标的国内微型轴承企业签订 了《商标许可合同》,统一出口标准,一致对外。接着,1987 年,与财政部、市 财政局协调,在全国机电行业中率先实行出口创汇和工资总额浮动挂钩的试点, 大大提高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同年,被国务院机电出口办批准为机电产品出 口基地企业,并取得了企业自营出口权;1988 年,上微厂出任中国轴承出口联 营公司董事长、秘书长和总经理,挑起了全国轴承出口的重担。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1988 年出口产量、产值分别占总产量 和总产值的 60% 和 53%,占全国微型轴承出口总数的 80%以上。那一年,上微厂 为上海市首批7个具有外贸" target="_bank">外贸自主经营权的单位之一,同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在全国轴承行业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9 月,为上海市 18 家放开经营试点企业 之一。1989 年 1 月,成为全国 10 个外向型经营管理试点企业之一;9 月,划归 上海机电工" target="_bank">电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11 月,被机电部评为 1988 年度“全国机械电子 工业百家出口先进企业”。 占全厂总产量 30%以上的 14 种主要产品曾先后获市级以上的荣誉称号,其 中 D1000084、F23 和 C80018 轴承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经法国、联邦德国、美国 有关专业机构测试,SW 牌微型轴承的质量,已达到世界 80 年代初先进水平。之 后,在出口和军品产品上朝着高精度、高转速、高灵敏度、低噪音、长寿命的微 型球轴承迅猛发展,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国企改革的道路上还探索 了股份制的方案。
八、走出国门 引进外资
随着对内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从沿海、东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 进。再加上国家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军工重点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走 出去、请进来”成了上微厂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进一步增强了 企业的经济发展得动力和后劲。
从领导到销售" target="_bank">销售人员、从技术人到车间的操作工都走出了国门,了解世界这 个大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在这段时期内,不仅进一步打开了国外的销售" target="_bank">销售 市场,还先后从香港、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进口了一批又一批先进设备、 仪器充实了生产线和实验室,并尝试改造了国产的设备。与此同时,还引进了国 外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
从 1988 年开始与日本北日本精机株式会社开始洽谈“三来一补”业务, 双 方历经三、四年的接触、洽谈、谈判,在平等、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从“定 牌生产”-“来件装配" target="_bank">装配”-“来料加工”-“开设工厂”,一步一步地合作进行。
1993 年初,引进两条加工生产线,在上海组建一个中日合作生产线工厂(上 海华微精密轴承厂)。
在探索国企改制的道路上,上微厂于 1993 年 12 月,与香港新鸿基中国天 安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兴办合资公司——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
九、继续前行 开拓创新
一个既没有轴承产品市场,又不懂轴承技术、工艺,单靠资本运作的投资公 司,怎么能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靠自身的开拓创新,企业才能发展,职工才能得益。
2005 年,天安(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全部撤资;同年 10 月划入上海集 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资产管 理有限公司、上海电气实业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 机械(集团)公司联合组建而成,专业从事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的大型企业。2006 年 4 月 27 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近十多年来,天安轴承依托了集优集团的优势,不断开发国家急需的高端 产品,先后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天宫 1 号” 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配套获得成功,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2006 年 度公司被国防科工委评为“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单位”;2007 年被国防科 工委等国家五部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
2010 年 9 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同 年 12 月从漕宝路整体搬迁至莘庄工业区(银都路 4399 号)。
2015 年 1 月,测试中心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检 测实验室”。2016 年 7 月上海集优“轴承研发中心”落成于天安公司。
2015 年 3 月 6 日,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受让上海天虹微型轴承有 限公司(原名上海天虹微型轴承研究所)70 % 股权,2017 年搬至天安公司银都 路园区。
十、著名品牌 成就百年
“SW”(上微牌)微型轴承经过 60 年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微型轴承领域的第 一品牌,成为高精度、高转速、高灵敏度、低噪音、低摩擦力矩、长寿命微型轴 承的代名词。
“SW”,当年被人们称为一颗“工业明珠”,今天上海天安轴承正在成就“百 年老厂”的征途上继续前行,他们专注轴承本行业、追求产品的极致、讲究企业 的诚信、着力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为国家承担责任,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赢 得满意。
100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但需要几代人智慧、汗水和不懈 努力,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微型轴承的领航者,而每个天安人在建设“百年老厂” 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 记
在纪念上微厂(天安轴承)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很多人会回忆起当年我们共 同奋斗的日日夜夜,更多人会怀念起曾经与你、与他相伴的点点滴滴,而所有人 都会缅怀已故的老一辈上微人所作出的贡献。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六十年过去了!但上微人和天安人始终坚守在这里, 你们在上微厂创业期间树立起的“上微精神”将代代相传,你们为上微(天安) 各个历史时期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光辉业绩也会将载入史册。
传承和弘扬“上微精神”,为了“SW”的明天,不负韶华,勇于开拓,创新 发展美好的“天安”!
执笔者 蒋钟仪
2020 年 5 月 4 日
全国客服服务热线:0731-89858081;18974841011;13080521338;18570613547;18942510122(微信同号)
Copyright C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轴协科技·轴聘网·轴承人才网
湘ICP备13001935号
地址:长沙高新开发区桐梓坡西路408号保利·麓谷林语中心2B栋2215-2220 EMAIL:775102557@qq.com
Powered by 轴聘网_原轴承人才网专注轴承领域人才招聘求职16年!品牌商标:轴聘®轴聘网®
奋进新时代 ● 迈向新征程 ● 我们不负韶华